【防疫必備】益生菌/ 讓你開心讓你憂 我們的身體是被細菌支配的傀儡
- 防疫補給微營養保健套餐
- 益生菌挑選指南 3大準則挑好菌!
- 腸內世界是一個小宇宙 〈肚子→腸道→細菌〉
- 什麼是微生物體〈Microbiome〉?
- 微生物體正常化,才能為粒線體的運作,提供最佳條件
- 菌相失衡,百病叢生
- 腸道菌群的8大功能
- 我們的身體是被細菌支配的傀儡
- 維他命D3:提升免疫力,增進鈣吸收,維持血鈣平衡
- 維他命K2:K2可以引導鈣從血液到骨質中,協助D3促進鈣的吸收
- 益生菌:增強免疫力、調整體質,改善消化道的作用,抗衰老
- 液態魚油:補充好油,促進新陳代謝,活絡思緒,提升學習專注力
02/益生菌挑選指南 3大準則挑好菌!
近年來熱門的研究議題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探討的就是微生物、腸與腦的關係,其中的複雜性遠超過人們原本的想像,腸道系統不但掌管了消化代謝,還能調控神經傳導與內分泌,腸道不健康,不只是生理會出問題,對心理健康也會造成衝擊。腸道防疫保健絕對不能輕忽!
03/腸內世界是一個小宇宙 〈肚子→腸道→細菌〉
在我們肚子裡面,有一個包羅數百兆生命的小宇宙,那就是我們的「腸道」。你可能很難想像,腸道拉開來也不過7 ∼ 9 公尺長,總表面積約300 ∼ 500 平方公尺,可是這一個小地方,竟然住了上千種細菌,總數量高達100 ∼ 200兆,比銀河系的浩瀚繁星還要多!
說腸內世界是一個小宇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人體全身細胞加起來才約60 兆,相形之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邊也提供一個數字概念讓大家參考,細菌重量大約是體重的1~3%。
04/什麼是微生物體〈Microbiome〉?
腸菌只是微生物體的一部份,分布肺、尿道、腦、皮膚等,幾乎無所不在,而且有健康的,也有病原的,但是決定健康與否在於微生物體。然而,什麼是微生物體〈Microbiome〉呢?
「人類的腸道中住有為數眾多的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微小生物們,所組成的生態群落,可總稱為微生物相或微生物叢( Microbiota ),若利用序列分析法,將這些微生物集體基因組定義,則另稱為微生物體 ( Microbiome )」(備註2)。另外,飲食成分和抗生素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人類腸道的微生物組成之外,這些也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新陳代謝和激素系統。
在我所推行倡導的「十大微營養元素金字塔」中,除了四大骨幹微營養,以及六大側翼輔助微營養外,還有「一群」很重要的粒線體友軍非提不可,他們就是「益生菌」。現在已經不稱「腸菌」而改稱為「微生物體〈Microbiome〉」。未來我會把微生物體在人體的生態與粒線體十大微營養元素結合,看起來深奧,但是我會帶領大家建立先鋒概念,慢慢深入導讀。
05/微生物體正常化,才能為粒線體的運作,提供最佳條件
我曾經撰寫過「粒線體是從那裡來的?」一文,從內生共生理論來解答,簡單來說,一個活著的簡單宿主細胞,在某種程度上以某種方式,吞噬了細菌;且兩者之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關係。
粒線體是內共生理論,互惠互利的關係,那麼微生物體和宿主人體是什麼形式的共生關係呢?若視為一個單位,是共同進化的共生關係,是互惠還是抗拮呢?
引用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宿主和微生物的相互關係是選擇有效宿主,促進了有益宿主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
Lewin-Epstein提出,假如宿主進行利他(微生物群)的行為,微生物群會被選擇利他的共生關係,發揮了健康狀態伴隨了生物群的大量化,多樣化和均勻化。但是宿主與微生物群之間拮抗,相對的微生物群降低了多樣化,這是與變異有關所謂的病原體狀態。
慢性疾病是由於自己降低了微生物群的多樣化轉變引起(過分清潔)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腸炎,癌症等有關。共生對人體健康至為重要,如同中醫的相生,相剋原理!腸菌分解營養,供應維他命、荷爾蒙給宿主(人體)就是有益的塑造宿生,宿主要健康就要利他(微生物群,菌群)使菌群健康,不要變異成為有病的病原菌,教導免疫系統識別入侵者。
06/菌相失衡,百病叢生
嬰兒在母體中時,腸道原本是無菌的,分娩時,母親產道中的細菌就會順勢進入胎兒體內,之後任何接觸、進食,都會快速增加菌數,原本無菌的腸道,僅僅只要一天,就累積百億;而一週後,就會累積百兆以上腸道菌。
對人體來說,腸道裡為數龐大的「居民」也有分好菌、壞菌,前者如乳酸菌,他們可以促進消化、製造維他命,使腸道環境維持弱酸性,避免壞菌繁殖太多,以保護人體;而後者,則如一些葡萄球菌、困難腸梭菌、病原性大腸菌等,他們則是一些會製造問題的壞分子,製造有毒物質,而且還會減少好菌的生存機會。
腸道裡除了好菌跟壞菌分居「黑白兩道」以外,還有許多不算好也不算壞的中性細菌,「承平時期」表現尚可,但如果壞菌當道時,就會跟著添亂。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吃壞肚子時,因為外來的壞菌衝擊腸道生態,各路人馬在腸內惹是生非,身體為了排除這些不良分子,就會腹瀉。
菌群若失調,就可能會導致小腸絨毛吸收障礙,無法吸收充足的營養供粒線體發電,更糟的是,一旦發生腸漏症,致病的微生物或毒素就可以大搖大擺進入體內,引起過敏、發炎或增加肝臟負擔,還會造成自由基氾濫,使得氧化壓力居高不下,導致各種慢性病甚至癌症。肥胖、憂鬱、阿茲海默也都與腸道生態有關!
07/腸道菌群的8大功能
1.促進維他命B群、維他命K1,鈣,葉酸的生成
2.維持人體的3個屏障:血腦屏障、血氣屏障、腸道屏障
(屏障是什麼?以血腦屏障為例,我們可以像成一個很嚴格的「安檢機關」,任何物質要透過血液進入大腦,都必須經過這個安檢機關,這個安檢機關非常重要,若沒有血腦屏障,一些「閒雜人等」(像是化學物質、病菌等)就能如入無人之境,傷害人體重要的大腦)。另外,「血氣屏障」是支氣管及肺的屏障,空氣經過肺進入血液的check in。腸道屏障則是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角色。
3.排毒及酸鹼平衡
4.免疫機制的口服受耐性
5.情緒的記憶力
6.心理穩定
7.體重控制
8.生產養分供人體屏障及腦部神經的免疫系統
08/我們的身體是被細菌支配的傀儡
腸子真的很重要,腸道健康與否,甚至還能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讓你開心讓你憂。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學者邁克爾.格爾紹(Michael Gershon)就明確指出,人體的腸道其實是「第二大腦」,有非常複雜的神經系統,而且就像是我們的大腦一樣,會「思考」、「感覺」和「記憶」,還會透過各種荷爾蒙來影響全身的器官。
2015年英國愛爾蘭科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神經腸胃刊物報導:我們的身體是被細菌支配的傀儡!不是所有細菌影響腦神經,但是有些細菌影響腦部發育,甚至控制情緒及精神力。生命就是信息,生命的基本就是從外來的細菌與人體內棲息的細菌之間溝通,並且與我們人體細胞連結建立了心理及生理的基本機制。
我們受免疫系統的防護,因此對有些食物會過敏,好的腸菌生態能對我們吃的東西忍耐程度高〈受耐性〉。細菌是有智慧的,它的分解物傳遞信息給腦神經貯存記憶!所以當人看到,嚐到,聞到,聽到或是喜怒哀樂,都是腸菌傳遞的訊息!
- 中大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 The Unique Impact of COVID-19 on Human Gut Microbiome Research
- 蝴蝶效應:腸道微生物透過腸-腦軸影響焦慮或憂鬱情緒/ 台灣醫界期刊 2014, Vol.57, No.12
- Nutrition Research Volume 87, March 2021, Pages 1-12
- NHRI Communications 第733期
留言
張貼留言